“我们身处一个全球秩序变革的时代,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,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。但愈是如此,愈要保持对话与合作,一起携手共进。”
10月12日,世界会客厅,在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,华平投资集团董事长纪杰的话,道出了在场国际企业家的共同心声。
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,上海当然也秉持着相同的理念。每年如期举办的市咨会,不仅是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——其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风向标,展现这座城市的开放姿态。
因而,这场咨询会议也真正实现了充满诚意的“双向奔赴”。市咨会成员、野村控股株式会社董事长永井浩二在会上感谢上海,称其去年在市咨会呼吁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,今年相关改革已经落地实现。想来,今年“洋高参”们所提的真知灼见,也都将成为上海谋划“十五五”乃至更长远发展的重要参考。
一致愿景:共建生态
街头尚有些冷清的周日早上,北外滩国际会客厅的会场里已相当热闹。许多国际企业家提前半小时甚至更久到场,与中外新老朋友寒暄交流。
“生态”,是诸多来宾对话时频频提及的关键词。随着跨国公司在上海的合作发展领域越来越广阔、越来越深入,它们都希望能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态,与上海共同打造一个汇聚各方主体与要素的生态系统。而这恰恰与上海对产业生态、创新生态构建的重视与强调不谋而合。
本次市咨会的特邀演讲嘉宾,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管理创新教授、亚洲区院长马克·格瑞芬以荷兰城市埃因霍温为例:20世纪90年代,这座城市的大公司濒临收缩,同时高校的技术成果又难以商业化。“明明该有的要素都有,为什么发展陷入危机?”格瑞芬说,“后来,当地意识到,在企业、高校等各方之间,政府要扮演好润滑剂和黏合剂的角色,确保各方减少摩擦、增加协作,在一个整合的生态中系统性作战。如今,埃因霍温成为世界级企业集聚地,拥有阿斯麦、飞利浦等巨头。”
在他看来,上海比埃因霍温规模和能级大得多,各方面要素齐备,下一步应着重思考如何统筹所有的要素,以充分释放潜力。
今年,强生公司首次受邀作为观察员参加市咨会。强生医疗科技全球资深副总裁、中国区总裁周敏涛认为,上海一直致力于打造的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和长期、稳定、透明、可预期的制度环境,对构建稳定可持续的生态颇有帮助,让企业能快速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实际行动。
市咨会成员、美国史带集团董事长杰弗里·格林伯格则关注到了中国国内竞争。“长三角占中国GDP的1/4,而上海又是长三角的龙头。”格林伯格说,“建议上海在长三角牵头建立协调生态,引领长三角走出过度竞争局面。这对上海既是挑战,也是机会。”
还有不少跨国公司希望参与到生态的建设过程中。市咨会成员、达能集团首席执行官盛睿安表示,传统认知将政府与企业置于对立两端,但达能集团希望能建立与上海政府“使命一致”的政企关系新范式,通过共同决策机制建设等模式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市咨会成员、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米格尔·洛佩兹提出,随着AI、绿色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发展,其标准制定愈发重要,希望有机会参与到标准制定过程之中。
两大支撑:AI与金融
一个成熟、稳定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,还需要有强力的支撑要素。在国际企业家们看来,当下最重要,同时也是上海具备充分优势的两大要素,分别是人工智能和金融业。
市咨会成员、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、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乐仁夸赞了上海的“AI+制造”行动计划。“今天,消费级人工智能占据头条;明天,工业级人工智能将重塑实体经济。”博乐仁说,工业场景需要“不幻觉、可解释、高可信”的模型,而训练这样的模型离不开高质量数据,“现实是,单家企业的数据量往往太小,唯有共享才能提升数据的价值。”
前不久,西门子与临港集团、上海国际数据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共建碳足迹数据交换平台。首批客户已把经匿名化、脱敏处理且完全符合数据安全法规的数据接入平台,用于训练西门子的工业基础大模型。博乐仁建议上海进一步提升数据公信力、保障数据安全,以推动更多企业参与数据互换。
除了数据,AI另外两大要素分别是算力和算法。市咨会成员、ABB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腾敏锐地看到,巨大的算力背后,是巨大的电力消耗,而那些能满足飙升能源需求的地区将会在未来的AI竞争中占据优势。
“不过,AI在驱动巨大能源需求的同时,也改变着能源格局。ABB为上海嘉定一个绿色数据中心提供全面电力和自动化解决方案,依靠AI技术实现了通过集成配电不间断电力延续。”马腾说,“上海可以通过AI实时保护电网平衡性,更好进行电力稳定管理。ABB也愿意进一步扩大与本地合作伙伴的协作。”
在本次市咨会前,国际企业家们应邀在西岸参观了一批上海AI企业。这些创立不久的企业凭借自身技术实力吸引了许多来宾的注意力。市咨会成员、安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奥利弗·贝特建议上海进一步开放金融体系,让国际资本能更便捷地支持技术领先的本土企业。
除了国际资本,上海还正持续推进改革,引导长期资金深度入市,这也是本次咨询会议讨论的焦点。
“市场若能与国际资本市场互联互通,将更具流动性、可分散风险并改善资本配置,从而缓冲本地冲击。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表明,基于长期投资的开放与金融整合,往往使国内市场更稳定、更具韧性。”市咨会成员、英国保诚集团董事长范德娜说,“开放依赖于信任,而建立信任,需要行业、决策者与监管机构共同投资人才、技能与合作伙伴关系。唯有齐心协力,上海才能进一步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,并为更具韧性与包容性的增长作出贡献。”
关键要素:全球人才
还有一项最基础的要素——人才,几乎每一位市咨会成员都强调了其重要性。
“比起投资于‘什么’,投资于‘谁'也许更为重要。”纪杰在主旨演讲中,强调了人才对上海的重要性,“人才是可以选择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,只有能成功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才的城市,才有发展前景。而要做到这点,需要有很好的房屋、教育、医疗、生活供给——这方面,上海一直是全球模范。”
市咨会前主席、S4 Capital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苏铭天认为,当前最为紧俏的AI人才有很多都是中国人,其中不少在海外留学后选择回到了中国,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对人才的吸引力。而对当下的上海而言,当务之急是考虑如何刺激更多国际人才回归。
“上海现在有10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600多家外资研发中心,是国际专业人士提升职业发展的平台以及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户。”市咨会成员、斯泰兰蒂斯集团董事长约翰·艾尔坎建议,上海可以简化国际人才入境和流动程序,通过简化签证工作许可和居留程序,通过数字化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专属通道。
市咨会成员、铁狮门公司首席执行官徐瑞柏则关注公共空间对吸引人才的作用。“在哈佛大学,铁狮门打造了一个多功能校园,不仅仅有最先进的实验室,还有一个包括酒店、公寓、底层零售、餐厅以及非常宽敞的绿地在内的空间。它对顶级公司和人才的吸引力是空前的。”徐瑞柏说,“我相信这个模式在上海也可以被复制。比如在杨浦区,大学、政府机构和商业领袖共同创建了一个繁荣的创新区域,高品质办公空间、研究实验室和餐厅、画廊和零售设施贯穿于整个社区,吸引了数以百计的科技公司。”
该社区由香港瑞安集团打造,而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作为市长特邀客人参加咨询会议。他赞同徐瑞柏的观点,并补充说,上海应从人的需求出发,打造多维丰富的活力社区,吸引全球多元复合人才。
“当前国际形势巨变,顶尖华人科学家、教授和专业人士加速回流,相信上海一定能抓住当前这个关键窗口期,为‘五个中心’新一轮建设注入新的内涵,赋予新的动力,塑造国际竞争的新优势。”罗康瑞说。
悦来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